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网站如何进行藏品分类?

2017-08-12 《博物院》杂志 弘博网


随着网络化发展,博物馆网站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作为博物馆网站主要版块的藏品介绍一项,其分类设置不仅可以反映实体馆藏分类现状及数字化水平,而且会影响公众欣赏藏品的角度。那么博物馆网站究竟是如何进行藏品分类的?博物馆网站的藏品分类方法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呢?


笔者在对国内主要一级、二级历史类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设置调查的基础上,就国内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现状,以及博物馆如何完善网站藏品数据,如何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藏品检索方式这三个部分做一探讨,就教于前辈。


一. 国内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现状


1. 博物馆规模、藏品数量影响分类设置


通过对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设置调查发现,国内主要一级博物馆网站藏品类目较二级博物馆网站更为丰富,有些博物馆还在大类下又有进一步的细分。


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其藏品分类设置仅古代藏品一项即分为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书画、货币等22类,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国内历史类博物馆藏品类目的整体面貌。再如故宫博物院网站中将“陶瓷”项依据时代、种类、窑口等分为多个小类;“玺印”项则按时代、种类、治印人等进行细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古代藏品热点欣赏”页面


故宫博物院官网“陶瓷项”分类检索页面


国内二级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设置相对单一,比如福州市博物馆、开封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等,仅设青铜、陶瓷、书画等大项。显然,馆藏较多、规模较大的博物馆,其藏品分类设置相较于一些藏品较少、规模较小的博物馆来说会更加丰富。


国内部分二级博物馆网站藏品类目

网  站

主 要 类 目

福州市博物馆

陶瓷、寿山石、书画、铜器、其他

开封博物馆

青铜、陶瓷、玉器、书画、杂项

济南市博物馆

书法、青铜、陶瓷、玉器、绘画、杂项


2.本地区特色藏品分类设置不统一


作为博物馆信息传播重要平台之一,也有博物馆网站为突出本馆特色藏品,还将能够代表本地区历史文化的藏品单独列为一类。


例如一级博物馆中:


湖南省博物馆专设了“马王堆汉墓文物”类


洛阳博物馆专设了“三彩器”类


广州博物馆专设了“广绣”类



二级博物馆中:


泸州市博物馆专设了“酒具”类


咸阳博物院专设了“汉代兵马俑”类


包头博物馆专设了“唐卡”类



而有些博物馆网站则将其特色藏品设在“镇馆之宝”类目下。代表性的博物馆有浙江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等。但大部分博物馆因受传统古器物影响较大,多按传统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设置,基本以陶瓷、青铜、玉器、书画等传统古器物类为主。


3. 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等分类设置较为模糊


除此之外,在调查中还发现某些博物馆网站在设置藏品类目时,虽设有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少数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近现代文物、杂项、杂器、其他等项,但未作进一步的细分,并且文物的具体类别、年代属性、历史价值等信息依然模糊不清


有学者研究认为上述分类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和模糊性。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实体馆藏分类标准的不明确,从而导致博物馆网站在藏品分类设置时缺乏准确参考。因此,博物馆应在做好实体馆藏分类工作的基础上,严格参照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进行网站藏品分类设置,进而为公众提供更为清晰、明了的藏品类目。


二. 博物馆网站藏品数据需要更加完善


基于对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设置的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博物馆网站尚缺乏藏品数据库的支撑,仅部分展示了介绍简单、图片欠佳的馆藏精品。还有一些博物馆虽建有藏品数据库,但对公众开放有限,信息检索功能很弱。尤其是一些二级博物馆的网站受藏品、技术、资金、人力等因素影响更大,存在问题较为突出,尚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相比之下,一些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博物馆,除提供大量藏品的详细介绍和高清图片外,还建立了方便快捷的藏品检索方式。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将大部分馆藏文物对公众开放,公众可以放大藏品图像,欣赏藏品局部特征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某件藏品的相关链接,深入了解同一时代、同一质地、同一品类的其他馆藏信息。此外,该馆还提供了“时代”“质地”“品类”等多个检索项,仅“质地”项即设为石质、玉质、砖瓦、陶质、瓷质、铜质、铁质、金银、其他金属、牙骨角、草木竹、漆质、玻璃、珐琅、织绣、皮革、纸质、化学合成、泥质、其他等。这些均为公众了解藏品属性,实现了便利检索。


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藏品欣赏页面


在调查中还发现,现有博物馆网站在介绍某一类藏品时较少涉及其他博物馆的同类藏品信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众了解某类藏品更多信息的网络功用。提高博物馆网站藏品信息含量,更大程度地开放藏品资源,建立高度整合、可跨馆检索的藏品数据库,增加各博物馆数据资源的关联度,进而实现博物馆之间的藏品信息资源共享,应是今后博物馆资源共享的努力方向。


三. 优化藏品分类设置,提供便捷检索方式


从现有调查情况来看,国内博物馆网站多按单一、线性的分类模式进行藏品分类。一方面是受传统实体馆藏分类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多从较为相似的角度来解读藏品,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藏品的其他信息。此外,有的博物馆还囿于技术和观念,在网站藏品分类设置上较为单一。当公众浏览某件藏品时,将被动的按网页所呈现的单一视角去欣赏、理解藏品,导致藏品其他特征被遮蔽、忽视。以“陶俑类”藏品为例,既有博物馆网站将其设入“陶器类”,也有将其归为“雕塑类”的。陶俑是陶器的一种,也是古代雕塑艺术品之一,如果单将陶俑设在陶器类,公众浏览时的第一印象可能会倾向于关注陶俑的质地属性,而将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置于次要。


由此可见,不同分类标准的选择,对公众欣赏藏品的角度影响甚大。博物馆网站在藏品分类设置时亟需突破单一、线性的分类模式。对此,可以尝试用“贴标签”的方法,或者添加纹饰、工艺、造型、主题等关键词的方法,为公众呈现更多角度、全方位的藏品信息。


以故宫博物院网站为例,该网站根据每件藏品的特点,分别添加了相应的关键词,如藏品“花梨四出头官帽椅”下就添加了“四出头官帽椅、搭脑、靠背、鹅脖、角牙、牙条、圆材、步步高、管脚枨”等;“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下添加了“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梅瓶、莲瓣纹、缠枝、弦纹、化妆土”等;“金镶宝石蜻蜓簪”下添加了“累丝、镶嵌、红宝石、点翠”等。以此为公众展示了更为全面、互联的藏品信息


故宫博物院藏品“花梨四出头官帽椅”


故宫博物院藏品“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品“金镶宝石蜻蜓簪”


此外,考虑到不同公众对博物馆网站关注内容和希望获取信息的差异性,博物馆还可以尝试对网站受众群体、浏览目的、喜好偏向等方面做进一步分析,并据此优化藏品分类设置,提供更便捷的藏品检索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带有信息传播使命的博物馆,在寻求更合适的分类方法来诠释藏品内涵的同时,博物馆也应以更积极、开放的姿态鼓励公众参与构建藏品分类体系。国外一些博物馆网站已尝试借鉴当下网络流行的“大众分类法”,采用公众日常语言重新阐释藏品信息,以呈现藏品的不同欣赏角度。不再拘泥于博物馆专家学识、视角、审美观等的影响。


还有一些博物馆网站会酌情采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藏品分类设置,影响较大的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合作的史蒂夫博物馆计划、剑桥大学考古与人类博物馆的Blobgect计划等。此外,布鲁克林博物馆还尝试让用户通过群体性标签服务来为该馆藏品贴标签,并由公众来检查。并且授权公众可以换掉一些不相关的标签。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多家博物馆也开始尝试通过发展“数位博物馆标签计划”来鼓励公众为博物馆提供社会性标签,让公众所制标签与博物馆专业说明并列一处。


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设置不仅可以反映实体馆藏分类现状及数字化水平,而且会影响公众欣赏藏品的角度。博物馆网站不能再简单地被看做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渠道,而是吸引并拓展公众参与的互动平台。合理的藏品分类设置可以为公众搭建更加多元、开放、融合的藏品资源共享平台。因此,需要博物馆以一种更开放、更积极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藏品分类设置。


本文已获得《博物院》杂志授权,改编自《国内博物馆网站藏品类目设置调查与探讨》,原文刊载于《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2期。作者:杨晓燕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2期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物院》杂志


  编辑:叶子


相关链接:

首博邢鹏:研究人员眼中理想的藏品信息数据库是什么样的?

博物馆藏品为何“只藏不用”?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博物院》杂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